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上海科技 > 曝光台

人民日报称装备产品质量档次上不去因技术太薄弱

时间:2013-12-23 10:16:3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共性技术研究不可能像研发研究那样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然而缺少了共性技术研究,创新体系便“折了腰”,很难成长为苍天大树,更不可能指望结出累累硕果7wZ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最近去企业采访,听到几位企业家抱怨,“现在是企业院校化、院校企业化,不少校长、院长都成了董事长,只想拉钱搞项目,不搞公益性、基础性研究,这叫什么事儿啊?”7wZ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企业家抱怨值得重视。这些年,我们许多优质的装备制造企业,常常因为在国内找不到一块足够好的钢、一副足够好的轴承来满足创新需求而扼腕。当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已经逐渐从跟踪模仿与技术引进阶段步入再创新阶段时,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基础材料以及基础工艺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7wZ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掉链子的”不是偶然事件。我们装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上不去,主要受限于摩擦、振动、热传导、耐久性等领域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共性技术研究太薄弱。7wZ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共性技术研究属于应用研究的初级阶段,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市场化产品开发研究之间的桥梁,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共性技术研究有很高的开放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研究周期较长,研究主体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7wZ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然而,我们的创新体系使共性技术研究主体“难务正业”。1999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我国242家技术开发类院所实施企业化转制,国家对应用研究的投入大量减少,不少应用研究人员也转而主攻终端研发,主抓经济效益,使共性技术研究少了一批生力军。7wZ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在高校、非营利性的科研院所,功利化的创新环境也不利于研究者耐住寂寞,潜心研究。当“项目、进款、论文、成果转化率”成为考核的主要标准,共性技术研究这种“踏板环节”、短期内难见效益的“隐性成就”,如何能吃香?近些年高校学科设置还直接与就业率挂钩,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学科就要减招,甚至退出历史舞台。试问,又要以进款、成果转化率论英雄,又要提供就业岗位,大学教授到底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这样的科研环境能容得下8年没出一篇论文、却破解费马大定理的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吗?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30年抱病“不出工”的约翰·纳什,还能衣食无忧、重振精神,拿到诺贝尔奖吗?这样的创新环境又有可能走出约翰·西奥菲这样的DSL之父,培育出一个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硅谷吗?7wZ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补上共性技术研究这块短板,科研机构就应再少些功利色彩,构建与产业升级需求相适应的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不妨让政策搭桥,出台减免税收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在基础研究上舍得捐款花钱,引导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基础学科领域能“养闲人”;也要让资金引路,以科研经费为杠杆,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多围绕国家战略与经济发展亟待破解的共性难点开展,多进行跨界合作,形成基础研究最大合力,同时也解决了经费有限、成果转化率过低等问题。7wZ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共性技术研究不可能像开发研究那样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然而缺少了共性技术研究,创新体系便“折了腰”,很难成长为苍天大树,更不可能指望结出累累硕果。正如某位学者所言,我们不仅仅需要比尔·盖茨和任天堂,也需要一部分人从事与经济看似无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这些看起来的“很闲”的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7wZ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欧亚经济论坛及配套博览会招展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办
欧亚经济论坛及配套博
多元支付大扩容,镁信健康与多家药企签约提速创新药械可及
多元支付大扩容,镁信健
上海上市公司某集装箱大量招聘,可日结300元/天,工资高达15000元/月
上海上市公司某集装箱
凝聚珠宝文化 洞见行业发展 2023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即将开幕!
凝聚珠宝文化 洞见行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